中数有为 VS 上海我店:升级后的积分换股票,真能让消费者赚钱?
文章编辑:wsymh1205
“购物还能当‘股东’?消费也能坐等‘升值’?” 最近,杭州的张阿姨在小区门口看到 “中数有为” 商城的地推广告,上面宣称消费不仅能得积分,积分还能兑换 “电子股票 MA”,未来有望大幅增值,这让她十分心动。张阿姨本就是精打细算的购物达人,日常就爱攒积分换礼品,如今听说积分能 “变身” 股票,瞬间燃起了兴趣。可冷静下来后,她又犯起了嘀咕:这看似诱人的模式,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门道?真能像宣传的那样,让自己消费省钱还能赚钱吗?
事实上,自中数有为上线短短半年,凭借这一独特模式,营收已突破亿元大关,在本地生活消费领域掀起了不小的波澜,甚至被不少人拿来与上海的 “我店” 相提并论,更有甚者称其为 “Web3.0 版升级版”。今天,咱们就一起深入剖析,揭开这一模式的神秘面纱。
展开剩余86%模式溯源:借鉴 “我店” 积分玩法,却暗藏新 “心机”
提及中数有为,就不得不说上海的 “我店”。几年前,“我店” 靠着一套巧妙的积分机制,在消费市场崭露头角。其核心在于,商家将原本用于打折促销的资金转化为积分回馈给消费者,用户每笔消费都能积攒积分,而这些积分又能兑换丰富多样的福利,诸如优惠券、实物礼品等。如此一来,消费者为了获取更多积分,往往会增加在平台的消费频次与金额,形成了 “消费 - 得积分 - 再消费” 的良性循环。数据显示,这一模式成效显著,“我店” 用户的复购率由此提升了 70%,月均消费频次从 1.5 次跃升至 3.2 次。
中数有为的基础框架与 “我店” 极为相似,同样构建了 “实物商品 + 消费积分 + 专属权益” 的运营模式,甚至连商家让利的分配比例都近乎一致:15% 回馈给消费者,直接提升消费实惠感;35% 归还给商家,保障商家参与积极性;25% 作为推广激励,吸引更多用户与商家入驻;15% 用作平台运营成本,维持日常运转。但中数有为的 “特别之处” 在于,它把剩余 10% 的让利资金,用来购买自家发行的 “电子股票 MA”。
举例说明,若消费者在中数有为平台花费 1000 元购买商品,即可获得 200 个绿色积分。平台会通过 AI 算法,以 “发红包” 的形式每日逐步释放积分,当积分积攒到一定数量,最多能兑换 1000 元的消费券,相当于花一次钱,获得两次消费机会,这与 “我店” 的积分兑换逻辑基本相同。而额外的 “惊喜” 在于,平台会将商家让利的 10% 用于购入 MA,并向用户描绘了一幅诱人的前景:MA 总量设定为 2.1 亿个,未来将通缩至 2100 万个,稀缺性堪比比特币,且平台承诺会用利润回购 MA,暗示其具备可观的升值潜力。
这一设计看似为消费者增添了额外福利,实则暗藏玄机。比特币的稀缺性及价值,是基于全球广泛的市场共识与复杂的算法机制,而 MA 的稀缺性完全由平台自行定义,其价值也严重依赖平台的运营状况与信用背书。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,这更像是平台抛出的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 “诱饵”。
推广机制:“三级推广” 看似诱人,实则拉人头嫌疑重重
中数有为能在短时间内实现营收破亿,除了独特的积分与 MA 模式,一套精心设计的推广体系也功不可没。平台将用户划分为三个层级,不同层级设定了各异的准入门槛与收益回报,乍看之下,仿佛为用户提供了多元的赚钱途径,实则隐藏着鼓励 “拉人头” 的风险。
处于最底层的是 “乐推官”,用户只需在平台消费 299 元,就能轻松获得这一身份。成为乐推官后,每成功推荐一位朋友成为乐推官,便能赚取 100 元现金奖励;若推荐商家入驻平台,更可长期获得该商家让利金额 4% 的分红。对于许多期望利用碎片化时间赚点外快的人来说,这一模式极具吸引力,只需投入少量资金,便能开启 “创业之旅”。
往上一层是 “联创合伙人”,这一身份的获取需要用户在平台消费 1 万元。付出相应金额后,用户不仅能得到价值 1 万元的商品,还能获得 1 万枚 MA,同时可参与平台整体让利 1.9% 的分红。此时,吸引用户的不仅仅是即时的分红收益,更多的是对 1 万枚 MA 未来升值空间的遐想。一旦 MA 价格上涨,这笔投入极有可能带来数倍的回报,这种 “以小博大” 的诱惑,让不少用户心动不已。
而最高层级的 “区域服务商”,其角色定位更像是区域代理。不仅需要投入资金,还需承担本地商家的招商与服务工作。作为回报,区域服务商可获得辖区内所有商家让利的 8%,外加 1 万枚 MA。这一收益看似丰厚,犹如掌控了一方消费市场的红利,但背后实则依赖不断引入新商家、拓展业务规模,才能维持高额收益。
从本质上看,这套推广体系过度依赖用户拉新。普通用户最初或许只是抱着消费省钱的目的而来,可在利益驱使下,逐渐将重心转移到拉人入伙、获取分红与等待 MA 升值上。当消费行为不再聚焦于商品本身的品质与需求,而是围绕着拉人头、赚快钱,便与传销模式的特征愈发相似。更为关键的是,MA 的价值缺乏独立、客观的评估体系,完全取决于平台的运营决策。平台虽承诺回购,却未明确回购时间、价格等关键细节,对于用户而言,手中的 MA 犹如一纸没有保障的 “空头支票”,价值几何,全凭平台 “一句话”。
理性看待:创新还是噱头,普通人需守住底线
目前,网络上对于中数有为的评价褒贬不一。支持者认为,它让消费者有机会分享数字经济时代的数据价值,将消费行为与投资收益挂钩,打破了传统消费模式的局限,是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有益尝试;反对者则直指其为依靠新用户不断涌入维持运转的庞氏骗局,一旦用户增长停滞,整个模式必将崩塌,最终受害的还是广大普通消费者。
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,面对此类看似创新的消费模式,普通消费者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,坚守以下三条底线:
一、消费回归本质,莫将消费当投资
消费的初衷应是满足生活实际需求,购买真正需要的商品与服务。切不可为了积攒 MA、期待升值,盲目跟风购买大量非必需物品。即便 MA 后续真的升值,因冲动消费而支出的额外费用,也可能远超升值所带来的收益,最终得不偿失。
二、警惕拉人获利模式,远离传销风险
任何模式,若收益主要来源于拉人头,呈现出 “拉的人越多,赚的钱越多” 的特征,都需高度警惕。这类模式往往依赖新用户资金填补老用户收益,缺乏可持续的盈利根基,一旦市场饱和、新用户枯竭,整个体系瞬间瓦解,处于底层的普通消费者必将血本无归。
三、远离平台自制 “虚拟币”
无论是名为 “电子股票” 还是 “积分通证”,只要是平台自行发行、自行制定规则且缺乏第三方权威监管的 “虚拟币”,都存在巨大风险。比特币有全球众多交易所参与定价,股票受证监会等严格监管,而平台自制的 “币”,价格完全由平台操控,涨跌随意,用户根本无法掌控其中风险。
归根结底,中数有为的模式不过是将 “消费返利” 与 “虚拟货币” 概念进行包装组合,打着 “新消费创新” 的旗号进入市场。对广大消费者而言,与其寄希望于通过消费获取难以捉摸的 “投资收益”,不如踏踏实实在正规、可靠的平台挑选质优价廉的商品。毕竟,商业的核心始终是公平、合理的等价交换,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,更不会无缘无故掉下馅饼。倘若某个平台向你承诺 “消费即赚钱、拉人能暴富”,请务必保持警惕,果断远离,因为你眼中的高额回报,极有可能是他人觊觎你本金的陷阱。
要是对这主题有更深疑问,想进一步咨询概念、应用场景等,随时评论或私信交流。若还有其他感兴趣话题,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。记得点赞、收藏、分享!
【免责声明】本文资料源于互联网。小编不参与项目运营、投资,也不收费推广、私下评估项目。文中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,仅作开发需求者模式案例参考。如有违规、侵权,联系作者删除。
发布于:广东省
